【淺談心理學】EP. 1 責任分散效應 ( 旁觀者效應) 『廣東話』

【淺談心理學】EP. 1 責任分散效應 ( 旁觀者效應) 『廣東話』

鍾家琪的天空

54 года назад

213 Просмотров

Facebook 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ungkakiarticle/

在1964年的美國紐約,這是一個治安十分差的城市,人們將它稱為「爛蘋果」。凱蒂.熱娜亞 ( Kitty Genovese ) 正在曼哈頓經營著一間酒吧。一天凌晨,她完成一整天的工作,正要回到皇后大街中產小區的住所休息。

誰知在她下車不久,一位男人突然從後攻擊她,向凱蒂刺了幾刀,可憐的凱蒂馬上發出慘厲的呼叫聲,「救命呀!」。由於凱蒂的叫聲十分大,一位附近的居民聽到她的叫聲,於是在屋子裡對著凶手大叫:「放開那女孩!」。這位凶手因為被人發現而感到害怕,馬上躲在一旁,靜靜地看著事態發展,凱蒂還是不斷呼叫著「救命」。

過了一回,街道回復平靜,這時凱蒂不斷在地上爬行,希望能夠爬回住所,相信這時她心裡最希望的是:「有人能夠報警,或者能夠來到現場幫助自己。」可惜這只是凱蒂的願望矣,當凶手發現良久沒有其他人出現,於是再一次走到凱蒂身邊,並再次舉刀刺向凱蒂,凱蒂再一次發出慘厲的叫聲,直至被那人活活死。

過了一段漫長的時間,終於有人報警了,而警察在報警後2分鐘到達現場,將凶手抓著。這件事最特別的地方是,凶手對凱蒂的攻擊時間足足長達35分鐘,而警察只需要2分鐘便到達現場,也就是說如果有人能夠早一點報警,凱蒂的性命也許能夠保著。 事實上,警察事後調查發現,當時在小區附近最少有38名鄰居目擊著案件的發生,為甚麼他們一直沒有報警或提供協助呢? 即使那位曾經大叫喝退凶手的男人,也沒有進一步行動,這樣凶手才能繼續攻擊凱蒂。

報導公開後,人們都將矛頭指向這些目擊者,指責他們的冷血釀成一件血案,讓一名無辜的女士失去了性命。 而這班被指責的目擊者卻表現得有點內疚,卻又有點委屈,好像有點難言之忍。有些目擊者被問及為甚麼不主動報警的時候,他們回答說:「我以為其他人早已報警了……」無錯,事後警方發現,大部分在場的目擊者都是抱著這心態,大家都依賴著大家,結果最後沒有人報警,造成這次悲劇。這事件引起了心理學家們的興趣,並提出了「責任分散理論」。這理論指出,當人們知道身邊有其他人存在時,往往會以為其他人已經做了需要協助的事情,不需要自己幫手,將責任推到別人手上。當每個人都抱著這想法時,最後卻沒有一個人真的對事情提供幫助。

這事也引起了心理學唐達利和拉特的興趣,他們決定模擬一下凱蒂這案件,希望找出人們當晚反應的合理原因。

在實驗時,工作人員找來了一班大學生,並告訴他們這是一個關於適應大學生活的實驗,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坦誠地表達自己的心聲,學生被各自安排在獨立的密室裡面,他們能夠透過房間的內部通試系統互相溝通。工作人員告訴參加者,通訊系統每次只能容許一位學生說話,而每位有2分鐘的說話時間,當每位學生說話完結後,他的麥高風就會自動關掉。這樣的安排作用是讓學生之間不能作實時的互動交流,這安排對這實驗有很關鍵的作用。

工作人員將參加者分配在三個不同的情景下,分別是:
第一組:只有兩個人的小組,也就是說除了參加者,小組裡面只有一名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
第二組:三人小組,隨了參加者外,還有另外2名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
第三組:六人小組,隨了參加者外,還有另外5名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

實驗開始時,工作人員要求參加者各自分享正在學校面對的問題。無論在那一組,第一位發言的都是一位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他起初表示自己對於大學生活有點難以適應,還表示自己有癲癇病,時有發作。

在各小組中,參加者開始輪流著表達自己的意見。由於第一組只有參加者和工作人員兩人,參加者緊接著那位工作人員發言。而第二及第三組,參加者發言之前,中間可能會有其他人先發言。不過每組也會輪到由那位聲稱患上癲癇病的工作人員再次發言,他開始說道,他一開始就裝作癲癇病發地說:「我……我想…我需要……有人……給……我一…點幫助。我…想我有…點麻煩……如果有人……能夠幫助,實在太感激了。我現在……有點……癲癇病發」這人重覆了幾次後,聲線開始變輕,最後再沒有發出聲音。 這情況就像凱蒂被那凶手攻擊後發出呼叫聲的情況。大家猜一猜,三組參加者分別會向那人提供協助的機率有多大呢?

結果發現,第一組參加者平均一分鐘內已經主動施加幫助,第三組參加者則在事發後3分鐘才有反應!第一、二、三組分別有約83%、65%、30% 參加者主動提供協助。而一、二、三組分別有約100% 、85%及60% 參加者在事發後4分鐘內向工作人員作出相關情況的報告!

工作人員首先想了解的是,第二及三組的參加者是不是比第一組冷血呢?研究發現,第二、三組參加者在事發期間都出現焦慮和不安的情況,有些還會手心出汗,這說明他們不真的是那麼無情的。工作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小組裡面人數越多,參加者不主動提供協助的機會則會越大,因為他們知道有小組內還有其他人的存在,而他們相信其他人都會為那人提供協助,自己主動協助的機會自然較低。相反,當我們知道附近只有自己存在時,我們的責任感就會大增,因為我們知道如果不主動協助,也不會有其他人協助。

而另一個原因導致人們不主動幫助別人的原因是,人們怕「表錯情」,也就是說當我們向別人主動提供幫助時,被對方拒絕時的尷尬。如果有其他人在附近,人們寧願將這助人的責任分散在其他人身上。

當人們知道身邊有其他人的存在時,主動協助其他人的動機就會大為減低,原因如下:

1. 因為人們估計其他人都會為當事人提供協助,自己出手的動機和責任感也會減低。反而如果在場只有自己和當事人,如果自己見到而不提供協助,自然會產生內疚感;

2. 在現代社會文化,未必所有人都願意接受其他人的幫助,如果主動為其他人提供協助而被拒絕,會有點尷尬,所以人們未必想在第一時間提供協助,反而希望其他人先當上協助者的角色,互相依賴;

今回再和大家分享一個關於責任分散的心理實驗,工作人員首先邀請一班學生參加一個訪談,內容是有關在大學中面對的一些問題。在訪談開始前,參加者先被安排在不同的房間填寫問卷。有些房間只有參加者一人,有些房間則有參加者和另外一名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最後有的參加者則被和另外兩位由工作人員假扮的參加者在同一房間中。

幾分鐘後,工作人員在房間的門縫中噴入一些對人體無害的煙,目的是模擬火警的效果。同一時間,工作人員利用計時器統計房間裡面的參加者會在多久之後通知大會有突發的情況。結果,單獨在房間中的參加者有55%在2分鐘內報告相關情況,而另外兩組則只有12% 參加者作出報告。在4分鐘後,有75%的單獨參加者針對冒煙之事作出行動,但另外兩組的參加者則全無行動。這個實驗再一次証明群體責任分散理論的存左。
Ссылки и html тэги не поддерживаются


Комментарии: